找到相关内容11642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瑜伽唯识学心意之探究——以《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为核心

      内容提要:   心、意、是印度各期佛教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对三者之解释也不尽相同,《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即是专门解说心意的。就是该品,无论是译师或是注家,在对心意的译文及解释上,都有较大的出入。通过笔者的考察,认为心是本识论的范畴,是依轮回说开出的,在《深密》中是指一切种子心识的阿陀那;意是认识的范畴,是依部派佛教的意根开出的,在《深密》中是指执藏义的阿赖耶识,即后来唯识学所说的...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441532.html
  • 范古农答:第八是无覆无记,第七是有覆无记,则第八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随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不通第八,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亦通有覆无记否。

    问:第八是无覆无记,第七是有覆无记,则第八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随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不通第八,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亦通有覆无记否。   范古农答:第八中之种子,具足三性,有覆,无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02812701.html
  • 如本法师答: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与有何差别?

      如本法师答: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唯识就是世间诸法,皆唯心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故名唯识。   其实唯心与唯识仅是异名同义,在经论中时而唯心,时而唯识;转妄心为真心,转妄识为真智,这都是佛菩萨,历代祖师为化度众生权宜方便所施设,无非令六道众生转迷为悟,去凡入圣,由实施权所设立的无上妙法。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30912370.html
  • 护心亭初集之谁之能得何所了何名所觉(上)

    护心亭初集之谁之能得何所了何名所觉(上)  “谁之能得?”“何所了?”“何名所觉?[i]”这连续三问问得理直气壮,一浪叠一浪,一浪推一浪,让人应对不暇,避无所避!这三问是出自众贤的《顺正理论》之...众贤丝毫不比世亲逊色。在《俱舍》出世十二年后,众贤写出《顺正理论》对《俱舍》以及经部的思想予以一一反驳。  有部以的产生必须有根和境二缘以及佛教承认有过去和未来来建立其三世法实有的部派思想。所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74966033.html
  • 世亲“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1)

    AAlaya-vij~naana )为研究课题。特别透过世亲底“转变”( Vij~naana-pari^naama )与胡塞尔底“建构”( die Konstitution des Bewuβ...的专称。就其心意的烦琐分析性格而言,小乘部派佛教阿毗达磨论书首开其端,瑜伽行唯识学不过继其余绪,予以大乘化发展而已。即此心意分析为目标的哲学立场,得总结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注2)的教证,以...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
  • 护法--玄奘一系与安慧一系对转变之解释的比较研究

    护法--玄奘一系与安慧一系对转变之解释的比较研究  曹志成  圆光佛学研究所老师  圆光佛学学报( 1997.10 )  圆光出版社发行  页 81-90  -------------------...  念 -- 转变之解释有何不同呢? 当代学者又如何解释 "  转变 " 之思想意涵呢?为了解答上述问题, 我们将以护  法 -- 玄奘一系《成唯识论》与安慧 (调伏天 ) 一系《唯  三十...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246492.html
  • 护心亭初集之谁之能得何所了何名所觉(中)

    护心亭初集之谁之能得何所了何名所觉(中)  对于经师提出的有“离境而生”的,众贤批评说那是“违理背教极为疏野”。他说,因为根据佛陀,“”一定是二缘所生,绝对不可以有离境而生的“”,在经中,佛陀说六种识都有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佛陀哪里说过还有与这六种识不同的可以不必依境而生的第七种识?如果可以有离境而生的,那么也就可以有离所依根而生的“”了?众贤这句话就是说,比如说,如果没有眼根,能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75066034.html
  • 世亲“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2)

    (二)  毫无疑问,转变底前后刹那的因果关系,就是在说明阿赖耶识  的流转缘起特性(特别是“业”的相续执如何唯识而有)。约种子  与现行(转识)的薰生而言,胡塞尔的“垂直意向性”(或“流”  底...,我们有几点必须先做厘清:  第一、于“本与转识”的关系:两者是一体的两面,有相即不离特性。作为本的种子识流,与显现诸法的现行识转,在生灭流转的缘起法(依他起)中,是不可分的。依现象学,种子识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89.html
  • 范古农答:唯识所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未识心与之不同安在。

    问:唯识所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未识心与之不同安在。   范古农答:心指其总体,识指其个别。有八种,而统名曰心王。又心就第八(阿赖耶)之集起义而得名,就前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了别义而得名,尚有第七(未那)名曰意者,以思量得名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455912692.html
  • 护心亭初集之谁之能得何所了何名所觉(下)

    护心亭初集之谁之能得何所了何名所觉(下)  顺正理论更进一步引佛陀的话说,“世间所无,我若观之,我应狂乱[i]”。就是说,如果世间上根本不存在的,不是通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认识的,那么就不可能会...其实是说,增上慢的人于未起的现相看成已经现起的相,而佛陀只在有现相时才会看成现相。世间的增上慢人是会有与所缘不相应的的生起,但一定不会在没有所缘时却有识的生起,所以一切觉都是有所缘境的。再说,说一个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75166035.html